紧扣快门,保卫自然
位置: 首页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紧扣快门,保卫自然

2022-03-16 09:42:3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1998年,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藏羚羊遭偷猎的惨状,这些影像最终引发全国性保护藏羚羊的活动。一些国际时尚杂志也刊登了他拍摄的被剥皮后的藏羚羊图片,文字说明为“一条shahtoosh(注:时尚界风行的沙图什披肩)等于3到

5头藏羚羊的生命”,触目惊心。

“后来,我们在影展的大海报上印了他拍的座头鲸,因为人人都喜欢这头大鲸鱼。这让我很吃惊,我以为只有我会喜欢,因为摄影师在描述遇见这头鲸鱼时让我很向往,他说,在水下,声音是通过水来传播的,有水下金丝雀美誉的座头鲸,迎面冲你游来的时候,它的歌声会穿越你的身体……”

“意识先行”在推行一项大范围的变革时总是首当其冲的,要先让人们观念转变才能付诸行动。这时宣传媒体往往扮演着点石咸金、推波助澜的角色,比如营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掀起了西方环保运动的潮流,再比如“大眼睛”女孩的照片让希望工程深入一代中国人的心灵。在多种媒介选择中,视觉影像比文字和口号要直观、更有冲击力。

“保护野生动物”的概念化口号喊了多年,如果不是那场“非典”被判定为是病从口出,也许不会有很多人去关心最为致命的野生动物非法贸易。普通的民众了解大熊猫、东北虎都是通过丰富的影像和频繁的报道,而对于其他没有获得如此待遇的濒危野生动物的命运,却很少有人关注。

它们也的确离我们太远了,离这些几乎将生物多样性减为零的城市太远了——不了解何谈关注?

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希望能让公众了解这些造化的神奇精灵,并进一步关注它们与人类的冲突和弱势处境,于是攀山穿林,潜水探穴,一用手中的相机和摄影机记录下精彩、斑斓的野生动物世界,希望这些影像能够打动观看的人,增加对这些精灵们的认识。他们就是野生动物摄影师(nature photographers)。

奚志农:用影像保护自然

他的荣誉已足够辉煌:拍摄的照片成为送给美国总统的礼物,一部野生动物纪录片获得数项国际大奖,本人荣膺全球40大自然生态摄影师之列。他的头衔也足够响亮:

“中国绿色革命的引领者”、

“中国野生动物摄影第一人”、“野生动物代言人”。

但他认为在自己28年的摄影生涯里,只做着一件事:用影像保护自然。

2000年后,奚志农和妻子创办旨在抢救性地记录中国的濒危物种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野性中国工作室。2004年,他捐出自己为佳能相机做代言的酬金购买了多套摄影设备,开设“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向无力购置摄影装备和接受专业摄影训练的野生动物工作者、研究者和摄影师提供装备和专业指导。此后的2009年,野性中国发起“中国濒危物种影像计划”。与知名摄影师和野生动、植物学家合作抢救性地拍摄中国濒危特有物种。

现在,

“摄影训练营”年年开办,已有超过200名队员出营,

“影像计划”也进入了第二期。野生动物摄影家联盟、一线人员摄影训练营、本土影像库,一个比较全面的影像保育计划正在展开。其实,中国本土的野生动物摄影起步并不早。在青年奚志农开始自然摄影时,欧美的知名自然类电视媒体如Nationa J Geographic、BBC自然与历史频道、Discovery等已经将大量令人惊叹的美丽影像奉献给世界,而国内的同类工作还在使用栓鸟、惊鸟、模型替代等方法,当时的中国尚没有野生动物摄影的概念。没有人会相信外国的月亮更圆这种荒谬的说法,华夏大地有着无可比拟的壮美,2009年BBC与cCTV合作推出的系列片《野性中国》将所有怀疑的论调都消融在对这片土地和生灵之美的惊叹中。

奚志农那一代本土摄影师经历了从胶片到数码的技术变革,也经历了野生动物摄影从无到有的过程,同时见证着中国社会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意识的增强、行动的成熟。他在云南拍摄老家拍摄候鸟时全中国没有几个人知道,只有鸟类学家与他为伍;他耗时两年在原始森林中追寻滇金丝猴时并肩的是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虽然他们的努力揭开了这一神秘物种的面纱,并换来了多项国际国内大奖,但普通人知之甚少;等到他踏上青藏高原与反盗猎组织一起追踪拍摄藏羚羊生存境况,并在央视《东方时空》栏目播出时,大量普通民众开始关注。终于在世纪末,奚志农的这些努力和许多像他一样怀着真心、坚持信念、艰难前行的早期野生动物保护者们一起,为他们关注的生灵迎来了第一部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随之设置的至关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片断:追寻滇金丝猴

天色已晚。绝望地折回营地,在爬回营地最后一个坡、进入杜鹃林时,突然发现了新鲜猴粪,

“一小堆黑色发亮的猴粪真真切切地摆在了眼前,从光泽及分离的程度看,最多是一个小时前的!猴子一定就在前面!……我趴在地上,仔仔细细地看着猴粪,就像是在欣赏一件艺术品。再仔细看地上、石头上、杜鹃的树枝上,到处都是猴粪,有的几乎还在冒着热气,显然,猴群刚刚从这里经过。”新鲜猴粪的发现,好像给每个人“打了强心剂”,近400米的高度,只用20多分钟就上来了,“往上冲时就听到了猴子叫声”。

透过落叶松枝,看到对面坡一棵突出的冷杉树上有个猴子家族,大公猴端坐在树干上,慢条斯理地啃松萝,两只母猴依偎在它两边,其中一只母猴抱着一只可爱的婴猴,而两只幼猴在玩着它们灵巧的游戏,不时发出“嘎嘎”叫声。将Betacam摄像机架在石头上,开机将焦距推到最长,一按开关……磁带还在轻轻转动,可泪水却模糊了双眼,“找了两年,今天终于找到了!”

片断:镜头下的海洋生物

有种雷达鱼,属于虾虎科,它是与一种虾共生在一个洞里。虾负责挖洞,它负责放哨,平时虾在洞内,它在洞外。雷达鱼非常警觉,背上有个鳍,放松的时候鳍是竖起来的,当它警惕时鳍会趴下,如果遇到情况,它就会把尾巴伸进洞里通知虾,然后跑掉。在拍摄雷达鱼时要非常小心,离它几米远时就要特别缓慢地前进。当发现它的鳍趴下时,就要停止移动,如果它的尾巴已经伸入洞内,那我们就得后退。当费了10多分钟终于安全移动到它的面前按下快门,想换竖构图拍一张时。那好,得原路后退,在远处换好姿势再重新向它趋进才行。

吴立新:来自内太空的呼唤

如果我不在工作室,那我一定潜在水中,如果我也不在水中,那我一定在去潜水地的路上。

这句话是吴立新生活的真实写照,有着“国内水下摄影第一人”美誉的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总往返于工作室和世界各处的潜水地之间,从南太平洋的小岛到亚非之间的红海,从注入青海湖的河流到黄海的水产基地。

失重、静谧、幽深的水下世界又被称为“内太空”,加上时刻变换的光线和远低于陆上的能见度,身处其中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相当孤独与难熬的体验。然而这里却生活着这个星球上一大部分生物,据估计,我们所认识的仅是它们中很小的一部分。

“有些人对于自然环境,首先是不了解,所以就不重视……现在对于陆地上的野生动物和其他生物,多数人都已经有保护的意识。但是对于水生生物,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人们错误的认为水下的、海洋里的生物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生于内蒙古的吴立新说最开始喜欢潜水摄影是为了追求单纯的美,某次度假他尝试了潜水并在水下摄影,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不断升级器械,痴迷到最后辞去工作一心扑在潜水上。他连续获得了国际专业潜水多项资质与名誉,并带着他的作品参加了多次影展。

他作品的关注也不仅限于热带近海的五光十色,“现在我更喜欢拍摄以前从未有人关注到的水域和物种行为,用照片反映水生生物的生存状况,这也是我近年把主要经历投入在国内的原因。”吴立新说,“我想展示中国的水下世界的真实情况,不论是美的还是丑的。”


推荐访问:紧扣 快门 保卫 自然

猜你喜欢